心灵绿洲
心理知识

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那么讨厌嘛

发布时间:2020-11-0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当我们看到成绩榜单上那些耀眼的名字,心里正暗叹怎么不是自己时,当我们欣赏赛场上运动健儿的风姿,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感慨时,耳边似乎总会传来父母“不合时宜”的这句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肯定做不到吧!自此,我们的生命中便好像是多了一个“敌人”,他成绩优异,体魄强健,是父母眼中最可爱的孩子。



但面对父母这样的唠叨,我们大多数人在抵触的同时却可能会暗暗较劲,渴望成为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来证明自己。其实,这些话并非父母对我们单纯的否定,而是父母对我们施展的一式“激将法”,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我们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Reverse psychology),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内容和形式)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简单来说,逆反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激将法恰好抓住了这种敏感的心理状态,寥寥几句话便能使得对方走入了自己设定好的逻辑中。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它诠释了激将法的妙用:假设甲和乙有一个潜在的合作关系。甲有两种策略来实现这种潜在的关系。

Ⅰ策略:甲通过赞美乙的工作,请乙出马。(请)

Ⅱ策略:甲通过质疑乙的能力,逼乙出马。(逼)

Ⅰ策略下,乙若不答应,仅仅只是不给甲面子罢了,乙的利益并没受有多大影响。然而,乙这种模糊的态度可能会延长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周期。而在Ⅱ策略下,乙的声誉已经受到了损害。乙如果不答应,就算是示人以弱。乙如果答应,则至少可以有挽回这样损害的可能,乙当然更偏向于后者。从某种程度上讲,“逼”的策略有利于加快合作关系的建立。

实际上,我国古代也不乏运用激将法的事例。《孙子兵法》中有一条“怒而挠之”的用兵方法,即通过挑衅敌方的方式来激怒敌方,从而使敌方失去理智,诱导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属下使用“激气”法。我们大致听来诸葛亮是怀疑属下的能力,那么属下心中自然不平,上阵后不免更加卖力,希望得到主帅的认可。仔细琢磨,其实诸葛亮是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也同时激起了将士们的战意。



总的来说,上述激将都属于直接激将,即通过刺激性的话语直接贬低或否定对方,让对方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心理反差,继而激起对方要证明自己的决心。通俗点来说就是,我说你不行,但你觉得你行,那你就得证明你行给我看。

而本文开篇所提到的父母的话属于间接激将,就是通过夸奖别人,将对方与比其优秀的个体进行比较,给其树立榜样,也就是通过上行比较的方式,来刺激对方不服输的心态,而激起对方证明自己的心态。简单点说就是,我说他比你优秀,你不服,不认可,那你就证明给我看你不比他差。

可以说,他人的一激,我们的一动中,我们的逆反心理找到了一个正确宣泄的途径。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我们会对别人否定我们的地方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会更自觉地改正他人口中我们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会进而提高。



但凡事均有两面性,激将法也有它的不足。对于有着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的对象,如自尊心强的、自恋的、固执的、冲动的、向往自由的、不喜质疑的的人,适当运用激将法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理性的、随和的人,这种方法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同时,我们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对度的衡量也十分重要。著名的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心理状态会出现极度不耐烦的情况。因而,过度使用激将法很可能导致对方陷入自卑的怪圈,甚至还可能导致抑郁的发生,抑或是使对方完全失去谈话的兴趣,我们本来的目的便难以达到了。

总而言之,小激宜行,大激伤情。现在你再来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刺激我们成长的“敌人”,他是不是突然可爱起来了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