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办公系统      新闻投稿     校友会     English
   
首页
人物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栏 > 正文 >

一生献科研,一世铁道情 ——交通院李克明老教授专访

发布时间:2021-03-24    浏览次数:


循着中南大学铁道校区的小路,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已81岁高龄的李克明老教授。老教授非常精神,待人亲和,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他的经历。李克明教授一生致力于机车车辆工程的相关研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但他不觉得苦,反倒乐在其中。

采访1.JPG

刻苦勤学广涉猎

1959年,李教授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经历,教授说那时条件不好,很多项目都是靠苏联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主动权完全被苏联掌控,苏联把项目相关的专家一撤走,项目就得停止。哪里像现在中国科技发展这么强大,无论在哪个方面有想法,国家都有最先进的设备配合项目的进行,现在的年轻人应当抓住这些机会与资源。

虽然教授学的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他仍保有对其他知识的热情。上大学前一直学习俄语,在大学期间又自学了英语与日语。在学习资源匮乏的年代,学语言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途径,遇到不懂的地方,只有几本图书馆的书不停地翻,字典不断地查,这几门外语学之不易,而这些外语在教授后期做科研时查阅、撰写论文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后因为工作的需要,教授又自学了计算机,并在一次次实验中摸清了计算机运行原理。李教授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说,希望现在的大学生们能够全面学习,而不是只了解一个领域,许多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学到的每个技能都有可能在日后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采访2.JPG

桃李天下满芬芳

1964年后,李教授来到长沙铁道学院,开始了36年的教学生涯。谈起第一批学生,教授笑着说:“现在让他们站到我面前,我还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我们的年龄相差无几,平时有很多共同语言,经常可以打成一片。”他们亦师亦友,共同成长。毕业时他们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国内首台四层家畜车,为了与实际相结合,他带领同学,先后前往广州、上海、杭州、长沙、武汉、许昌等多地进行调研,根据实地调研结果进行设计。凭借年轻人激昂的斗志,肯吃苦的精神,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一年半便完成项目。

教授带过本科生及研究生共36届,他上课时声音洪亮,学生称在马路上都能听到李教授的声音。教授对学生严格,每次作业都严格控制优秀率,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学生对他的喜爱。教授对学生严格对自身要求更加严格。他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就如同唱戏,要讲的东西应该在脑子里,信手拈来。对于年轻教师,他提倡大家勇于创新,不拘泥于老教材,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成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可以引领时代科技前沿的学生。

采访3.JPG

一生无悔献科研

1970年李教授开始了他第一个科研项目——“无触点交流爪极发电机”的研制。他查阅俄国、德国、日本等当时在该领域较为先进的国家的相关资料,亲自调研多家相关单位,进行了一百多次实验,在当年资料匮乏、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教授和他的团队只能自己制作简易设备,自己寻找实验场地。终于在1971年5月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无触点交流爪极发电机。这个项目的成功依靠的是对于祖国科研事业的热忱,依靠的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依靠的是团队齐心协力、始终如一的坚守。

2000年,日本高价向中国售探伤机,而教授说只要工厂的机器配合我进行试验,我们自己也能造。这句话并不是毫无根据地口出狂言,而是因为教授在之前就有相关的课题研究与科研准备。在项目立项后教授便迅速整理出三套方案,两个月后,经过专家组讨论,三套方案均可行,最终将三套方案取其优势、削其劣势得到最终结果,现相关产品已在全铁路推广使用。“别的国家能造的我们也能造”——这是教授对自己专业能力与国家力量的强大自信。现如今,我们需要更多的像李教授一样的勤勤恳恳、专心科研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领域中不断努力,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稳步发展,坚定向交通强国迈进。

谈起科研项目,李教授侃侃而谈,很愿意将研究过程的细节分享给同学们。37个科研项目,每个都像是李教授的孩子,每谈到一个“孩子”教授的语气都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这些项目凝聚了教授及其团队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填补了国内许多相关领域的空白。在古稀之年,李教授将其所有科研成果编成《科技人生》。他表示编书并非为炫耀自己,仅旨在为后人留下点精神,因为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神却是永存的。回顾几十年的艰苦旅程,李教授深深体会到知识、灵感、机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希望后辈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并在科研中践行这种精神。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教授的一生与铁道车辆紧紧相连,他把科研当做事业,更当做一种理想。几十年来我国铁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就是一代代铁路人担起时代的重任并将冷板凳坐穿的精神。与此同时,教授的学生也散布各地,用着所学知识为祖国发展发着光散着热。

一生献科研,一世铁道情。这是李教授的科技人生,同时也是无悔人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