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办公系统      新闻投稿     校友会     English
   
学院概况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科建设 > 正文 >

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发布时间:2013-06-2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代码:0823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建于1953年,在1981和1997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等3个国家级和4个省部级实验室、985科技创新平台、2011计划协同创新基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2000年以来,紧密结合国家轨道交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开拓了我国“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和“列车多体耦合碰撞力学”等研究领域,在既有线六次大提速、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青藏铁路、城市轨道和铁路客票系统等重大工程中,解决了空气动力影响行车安全、列车碰撞被动保护、边坡稳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后沉降控制、运输组织优化、列车运行监测与控制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省部奖37项。在六个方面形成了优势与特色:

(1)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与行车安全。建立我国列车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系统,自主研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国内唯一的“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动模型模拟实验装置”,提出了列车空气动力理论模型及流线型车体外形、结构设计方法。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奖9项。

(2)列车撞击动力学与安全保护技术。建立了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分析、吸能车体及部件设计、碰撞事故再现等综合研究体系,自主研建具有实时测定冲击力的车辆部件实物碰撞试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碰撞吸能列车研制技术“零”的突破。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2项。

(3)复杂条件下路基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提出非线性土工构筑物稳定性分析理论、复杂路基边坡加固设计能量方法和线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优化方法,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客运专线路基填筑与工后沉降控制成套技术,在高铁线路建造及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治理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获省部科技奖4项。

(4)高速铁路线路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线路信息模型、线路关联组合设计、网络交互式三维可视化等理论,构建了铁路数字选线与绿色选线技术体系。开发的铁路数字选线系统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完善、应用最广、行业认可度最高的选线系统。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

(5)列车运行安全状态监测、预警与关键装备监控技术。提出了风-车-路-地形地貌耦合车辆倾覆模型,构建了青藏铁路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开发了120~500km/h各速度等级的列车空气动力学在线实车试验技术;研制了列车安全监测预警与故障诊断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6项。

(6)交通运输营运管理与系统优化。在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列车运行图编制、铁路客票系统设计、超限货物运输组织、铁路现代物流规划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7项。


近三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课题53项、省部级等重大课题107项,年均科研经费1.3亿元,培养博士103名,硕士408名。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运行控制与故障诊断、铁路数字化选线、轨道精密检测与养护等方面成果全面应用于我国所有铁路局、流线型列车制造厂、铁路各大设计院和工程局。为我国高速、重载、青藏等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建设、运营和既有铁路提速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我国轨道交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完成了我国既有线六次大提速、新型国产客货运列车和引进动车组的空气动力学行车安全评估,成果已纳入铁道部《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

(2)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理论与方法、公路特殊土填料填筑与质量控制成套技术、铁路易腐货物冷藏运输技术条件及质量指标体系、蓬布性能综合实验成套技术等分别列入了《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铁路鲜活易腐货物运输规章》、《客运专线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暂行技术条件》、《铁路货车蓬布》等国家或部颁标准和规范。

(3)“吸能安全客运列车”技术已应用于我国城轨吸能客运列车,与生产厂家联合在多次国际和国内城轨车辆招标中顺利中标,提升了国产机车车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机车逻辑控制单元”作为标配设备广泛应用于铁路机车;“重载组合列车多信息转换系统”和“重载列车制动控制系统”为神朔、朔黄等铁路干线上开行万吨级重载组合列车提供了安全技术保障;开发的机车车辆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在轨道交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5)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为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大件货物运输安全监测成套技术为我国重大建设项目和国防工程大型设备运输提供了安全保障。

(6)铁路数字选线系统完成了我国“十一五”以来近80%的铁路选线设计;工后沉降控制的监测技术已应用于京沪、沪宁、甬台温、兰新、哈大、武广、郑武等高速铁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优化方法为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治理做出重要贡献。

(7)田红旗教授为全国政协委员、863计划主题专家、中国铁道学会铁路装备学科带头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工业空气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铁道学报》编委会常务副理事长;李亮教授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徐林荣教授为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地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史峰教授为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铁道学报》编委;梁习锋教授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工业空气动力学委员会副秘书长;符卓教授为中国铁道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黄合来教授为美国科学院交通研究委员会(TRB ABJ80,ANF10)理事。




Baidu
map